城市商報應是企業的最佳拍檔
日期:2005-08-02 作者:管理員
人民大學教授宋建武在全國城市商報與珠三角企業合作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
商報與企業的合作和共贏,是論壇的熱點話題。
在昨日舉行的全國城市商報與珠三角企業合作論壇上,針對我國現代商報的發展現狀與企業傳播,中國人民大學傳播媒介管理研究所所長、教授宋建武博士做了主題演講,指出城市商報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與挑戰,以及與企業傳播的關系。
差異競爭是城市商報的前途所在
宋建武指出,目前,在全國22個省市區的33個城市,共有35種以“商報”命名的報紙,城市商報的特點是以一個城市為主要市場和傳播范圍,分為三種發展模式,以《華商報》、《成都商報》等為代表的地方性大眾化報紙,以《深圳商報》、《珠江商報》等為代表的地方綜合性報紙,以《北京現代商報》、《上海商報》等為主的地方性經濟報紙。除少數城市商報占據了當地大眾化報業市場的主導地位外,個別城市商報正在探索市場差異化道路。
針對這些問題,宋建武開出了他的“藥方”:市場主導型報紙應鞏固地位,力爭第一;市場跟隨型報紙應適時轉型,差異競爭。市場差異化是多數城市商報立足之本,商報要把“言商”的特色做出來;跨區域聯合是采用差異化戰略的城市商報的優選策略,可以在為許多像美的集團這樣的大企業作全國范圍內營銷的服務中,通過商報之間跨區域合作,資源共享而謀得生機。
城市商報應成為企業傳播的最佳工具
宋建武認為,報紙是多媒體競爭時代經濟信息的最佳傳播工具。企業要想提高市場反應速度,必須要有信息,商報可以向企業提供足夠快的信息,而且比其他的報紙更有條件扮演溝通平臺的角色。他預言商報將是未來報紙的主要報種,而且商報應該成為企業界(員工和管理層)的最佳合作伙伴。
在日本,企業對《日本經濟新聞》非常關注,通常老板一上班便瀏覽當天的報紙,把他認為有價值的新聞作為當天訓話的話題。如果經濟類的報紙能做到如此,成為企業不可缺少的信息來源,就是非常成功的,而聯合起來的各城市商報能夠為企業提供充分的信息傳播服務。
對于商報來說,傳遞商情是天然使命,宋建武認為,這一點,日本經濟類報紙的做法值得借鑒。那些記者一般都是“一專多能”,有較好的經濟學基礎,業余大多和企業的高層聚在一起,在聊天交流的過程中了解了許多行業信息,并且挖掘出許多深層次的東西,久而久之成為某行業的專家,可以做出許多更有深度甚至是指導性的報道。
宋建武指出,商報要明確定位,改進內容,更好的服務于企業界,差異化定位是多數商報的必然選擇,商報報道要“實、新、深”,報道商界要貫徹“親商”精神。只有為企業做好服務,兩者建立起感情,才有利于共贏。
商報應成企業的一種資源
廣東寶麗雅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是順德近年來成長較快的一家企業。該公司董事長葉中平在昨天與來自全國部分城市的商報總編輯進行了對話互動,通過他領導的企業近年來與媒體之間建立起的良好的媒企合作關系,他深有感觸地指出:媒體也是企業經營的一種資源,城市商報在今后企業的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會越來越大。
葉中平認為,現代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應該善于利用媒體,尤其是城市商報這種社會資源,而不能只關心資金、人才和管理,因為產業信息、產品需求信息等和企業的經營信息主要是從一些區域性的商報傳播而來的。
葉中平舉例道,去年寶麗雅公司在遭遇到國外的反傾銷時,一些不懂得反傾銷與一般的民事官司區別的供應商惟恐自己的貨物收不到貨款,都不約而同地引起了一定的恐慌。寶麗雅公司積極地與珠江商報合作,通過珠江商報刊登和普及了相關的知識,從而消除了供應商的疑慮,在較好地化解了因反傾銷所帶來的不確定因素的同時,通過珠江商報的宣傳提升了寶麗雅公司的形象,使企業的日常經營回到了正常的軌道。
企業的良好形象也很大程度上依靠本地媒體的宣傳來確立。今年初,寶麗雅公司就發起并同多家企業和珠江商報一起聯合在順德大良的大福源超市的廣場舉行產品義賣活動。通過這一系列的義舉,使得寶麗雅公司的形象進一步被消費者所接受。
葉中平最后強調,如何較好地利用媒體資源特別是城市商報的資源是今后現代企業發展中必須認真思考和關注的問題。
媒企互動方可獲媒企“雙贏”
在昨天的論壇中,城市商報如何與企業合作、共同發展,是到會的部分商報總編輯們交流的重點。不少報社老總的發言,為今后中國城市商報的發展與方向提出了真知灼見。大家一致認為,城市商報與企業的聯合互動是今后媒體和企業共同發展的必由之路。
暨南大學新聞學院蔡銘澤教授認為,現代企業和現代經濟的發展是城市商報誕生和發展的動力。地方經濟的騰飛離不開強勢媒體特別是城市商報的支撐。要辦成老百姓和企業家喜聞樂見的商報,必須在辦報時遵循“在商言商、商外言商”的宗旨。企業與報社要形成共存共榮的發展氛圍。商報要以良好的服務引導工商業的發展,引導和建立社會和諧發展的環境。
蔡銘澤教授指出,辦報受眾的定位決定著城市商報發展的命運。在當今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要辦好城市商報,必須考慮兩個層次的定位問題。一方面要辦給企業家和企業的員工看,另一方面也要照顧廣大社會讀者的需要,為廣大的社會讀者服務。“既親商又親民”才是今后城市商報發展的方向。
重慶商報社常務副總編輯彭建洪在回顧了重慶商報創辦8年的歷史后認為,重慶商報之所以發展成為重慶地區最強勢的媒體,主要是在辦報方針中強調了經濟的視角,強調了為企業服務、為企業搭建溝通平臺的經營特色。同時在報社經營中也一再強調了“在商言商”。重慶商報在報社的經營中參照了企業經營和管理的經驗和特點,并一直按照企業的運作模式進行管理和運作。例如,報社針對市場發展的需要加強了對行業市場的策劃意識和服務意識,并從人力方面給予重點的投放。報社為此分別成立了由18個人運作的市場策劃部和由15人組成的廣告大客戶部,從而有效地開拓了當地的市場。
溫州商報總編輯金可生認為,城市商報的出現是一個城市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志。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商報今后的發展潛力將會越來越大。要辦好商報,就要不斷地向企業家學習,要把新聞規律與企業家成功的經營經驗好好地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企業與媒體共榮共存的良性循環氛圍。
杭州每日商報總編輯周繼山表示,城市商報要辦成一張對經濟和市民消費實在和有用的報紙。各地辦報的情況和定位可能有不同,要堅持走差異化的道路。同時商業和經濟是沒有區域界限的,希望全國的城市商報能夠實現跨區域的聯合,實現信息和經營的跨區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