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的最大社會價值是解決就業
日期:2008-06-16 作者:管理員
2008年06月16日 來源:珠江商報
中國的市場經濟就像一個孵小雞的孵箱,孵箱里有很多蛋,每個蛋就是每個企業,如果31℃是小雞的正常破殼溫度,非常遺憾,我們這個孵箱的溫度高一點(就如同中國市場經濟的非理想非正常狀態),33℃。
從去年開始,特別是今年,我在多個媒體上都指出中國出口中小企業的困難,并提出一些觀點,這些觀點,收到不少的讀者回應,現在把其中兩位讀者的回復內容摘錄如下———
第一篇我是中國XX報的記者,看過您寫的《再談出口中小企的期待》一文,有幾點感受想和您談一下。
第一,出口型中小企業自去年底以來,在國家調整了出口政策后,的確不好做了,因為中國的順差實在太大了,外匯儲備的壓力也像頭頂的利劍一樣。所以,抑制出口勢在必行。
第二,既然抑制出口勢在必行,那么調整政策的大方向也就沒有任何的異議了(您說的只是過快,但是這也是遲早的事情)。從大企業和中小企業來比較,中小企業自當是受傷最深的。但是在公平競爭和大企業少、小企業多的現實狀況下,國家肯定首先保護大企業,也就不會對中小企業出臺專門政策作保護了。
第三,中小企業的出路在哪呢?對于出口來說,國家不再大力鼓勵出口創匯了,國外也對中國產業的威脅表示抵制。所以,出口中小企業面前有三條路:一是轉型,開始搞新型行業(這其中牽涉到行業不熟的問題);二是“出口轉內銷”(這與內需相呼應);三是走出去。
本人認為,中小企業走出去才是出路。放眼世界各個國家,有窮的有富的;有資源貧乏的有資源豐富的。中小企業可以發掘一些勞動力相對便宜的生產地,甚至直接在別國銷售,找一些“新大陸”。
其實,不少企業已經開始做一些調查,對比在中國生產和在國外生產的利弊,然后決定是否走出去。這個和企業自身相關。
第二篇我在《順德商道》拜讀了你的《制造業的地震同樣來自于壓力》一文,在此我也談談我的觀點。
其一,中小企業要解決壓力問題首先是“做大做強”,目前最好的途徑是上市。企業上市了就有雄厚的資源,可以熨平經濟波動對企業的影響。當然中小企業上市要經歷一段痛苦磨煉,也正因為這樣,企業才希望政府給幫一把。至于其它方面希望各級政府能幫一把,我看沒有必要。企業要是上市了,政府很多方面會主動配合企業。
其二,中小企業要適應環境做“好蛋”。聯想的老總柳傳志講得好,他說中國的市場經濟就像一個孵小雞的孵箱,孵箱里有很多蛋,每個蛋就是每個企業,如果31℃是小雞的正常破殼溫度,非常遺憾,我們這個孵箱的溫度高一點(就如同中國市場經濟的非理想非正常狀態),33℃。那么擺在那些蛋面前的路,擺在每個企業面前的路,只有兩條:第一要么你適應33℃的高溫,變成小雞;要么你不適應33℃的高溫,變成壞蛋。企業不適應環境,就是“壞蛋”。換句話說,做違背了環境的事情、破壞環境的事情,就是“壞蛋”。
其三,中小企業要不斷創新。這里的創新不僅包括產品的創新、營銷的創新,更包括對自己產業的創新。中小企業要降低成本壓力,可積極向上游領域擴張,延伸產業鏈。這樣上游產業的利潤會留在企業里,大大增強企業的適應能力。
以下是我的回復———
中小企業的確越來越為社會所關注,這也是對中小企業社會價值的一個了解認識過程,這是件好事。
從全球來看,工業社會發展到今天,中小企業都是存在的,這是個與大企業相對的比較問題。而歐美發達國家的中小企業,特別是對中型企業規模的認定就比我國的數據大得多。一些國內公認是大企業的,于歐美的標準中往往只能界定為中型企業。
而中小企業的定位,在多個發達與發展中國家都定位為解決社會人員就業功能,也就是常講的占社會總數5%的大企業承擔社會75%的稅收,占社會企業總數95%的中小企業解決了全社會70%就業。這是由中小企的特點與生存環境來決定的。這個定位很重要,是政府如何看待中小企業的問題,不同的觀點產生不同的對策,對社會的影響也不同。為什么不少人說中國的股市為政策股市?因為中國政府主導經濟的力量還是很強的。在今天的環境下中小企業面對的困難太大了,他們能否繼續生存下去?這是政府要出手的時候了。
關于上市的推動力問題,我認為,企業上市是企業發展的推進器,這是中外歷史都可驗證的,但并不是所有企業都去上市的。統計一下世界各國交易所的上市企業數目,并與其國家的企業總數比較一下,就很清楚了。所以,對中小企業來講,上市的路很遠、很長、也很窄,能成功走完這條路的企業是少數一群。這正如,社會上富人一定是少數,就算香港這個中產階層為主的社會,富人還是少數。只不過政府想盡辦法減少窮人,使社會由M型變為橄欖型,這樣,社會就穩定多了。
同理,中小企業走出國門,尋找新的綠洲,這是一定的,也相信有部分是能成功的,但大部分中小企業還是會留在自己的家鄉來尋求發展的空間與機會,也會不斷調整自己,保持自己企業于社會存在的價值。
(作者葉中平系廣東寶麗雅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電郵forev鄄er1668@126.com,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