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父之過”
日期:2008-10-17 作者:管理員
2008年09月22日登于《珠江商報》作者:葉中平
9月10日國家公告的8月份CPI同比上漲4.9%,而PPI同比上漲10.1%,CPI與PPI相差5.2%,這數據是反映制造業的經營之難,這差額就是制造業微薄的利潤給原材料的升價吃了,即企業的產品不能加價??赡苡腥藭v,產品加不加價權在企業,你不加價是自吃惡果。但是人的行為受社會的法律、道德、習慣、人性等制約,企業的提價受市場的制約,有的行業還受政府的管制。你想加價就加價的話,就不會有那么多企業主要出售企業了。
近日香港上市公司匯源果汁的董事長朱新禮,他計劃以價格179.2億港元將全部股權出售給可口可樂的行為引發了網上大量股民投反對票。在經濟學中,一個前提是人是理性的人,是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另一個前提是,資源是有限的,配置資源使其利益最大化就是經濟活動的核心。由于追求利益最大化,以及受到社會的各種行為準則的制約,當自己把企業做到一定規模,繼續經營下去的難度很大,又或自己的個人理想中還有其它事情未做,所以可以理解在時機合適、價格合適時出售企業是行為常態。若有國內企業出價條件優于可口可樂,我認為朱老板可能會再選擇的?,F在流行一句話,“對于企業,要當成兒子一樣養,要當成豬一樣賣。”這是匯源的創辦人朱老板于近日一句經典的話。我于8月21日珠江商報有一篇文章叫做《企業是兒子還是豬?》(/shownews.asp?id=1039),而朱老板就清楚的給出了他個人選擇的答案。著名的經濟學教授熊彼得講過:“社會的飛躍式發展是企業家的創新行為推動的,而創新的成功率是很低的”,我想朱老板應該深知作為企業人的壓力及艱辛,這是應為社會大眾所理解的。或者有人會想,將企業交給經理人打理就好辦啦,可以在家中坐享漁翁之利。
我記得大約于1999年,和一位經營紡織工廠的香港朋友及一位美國花旗銀行香港的貸款部高級主管從香港到順德。路上我請教那位銀行界高管,在他這么多年的銀行經歷中,如何看制造業的創辦人與職業經理人的關系。他的回答當時就給我的感受很深。他說,很多創辦人,在把企業交到職業經理人管理后,自己從大量的、煩瑣的日常工作退出后一段時間,若幸運地看到有錢賺的報表,就想到這錢到底是真還是假的?也想到這錢若真,自己好像失去什么?所以不少的老板又想去親近企業。這位銀行家用“親近”一詞很貼切,因為這企業是他的“兒子”。三字經有講,“子不教,父之過”,他要負起這個責任。這說明制造業交給經理人打理同樣有很多問題。企業家終歸擺脫不了一個“難”字,特別是不夠謹小慎微出現問題時,就有如晴天霹靂。
最近三鹿奶粉因被國家檢查出含有三聚氰胺而致使大批嬰兒生病的事情在社會上鬧得沸沸揚揚,這一事件雖然還在進行中,但三鹿品牌不論如何,損失之大無可避免。而16日國內22個品牌的奶制品又被檢查出含有不同量的三聚氰胺,這使國產奶制品品牌出現信任危機。這件事現時媒體上有眾多的說法,這里我不作討論,只是認為一個制造業的品牌要做好需很長一段時間,而被摧毀卻是瞬間的功夫。我于2006年底參觀蒙牛工廠后的一文《一只被獅子追趕的羚羊》(/shownews.asp?id=176)(見珠江商報2006.9.18)也指出乳業于高速增長下的控制品質風險的問題。我認為經營制造業的困難是業內人士才能真正感受到其五味的,在今天經濟轉型下,制造業又要面對新的環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