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經歷的4次通脹
日期:2008-10-17 作者:管理員
2008年10月13日來源:珠江商報作者:葉中平
經歷了北京奧運與“神七”的成功,人們又把更多的目光移到“改革開放30年”的回顧中。我想談的是這30年中國的4次大規模通貨膨脹,因為我都經歷過了。今天看來,這第四次通脹應結束了,今后中央的政策是轉向如何防止通縮了。
我小的時候,《人民日報》元旦社論必有一句:我國既無內債又無外債,市場繁榮物價穩定。到1978年由鄧小平主導的改革,開始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國家對外、內舉債加快經濟發展,以前的無內外債成歷史。由于市場在逐步起作用,供給與需求在平衡的兩邊擺動影響著物價的升降,物價變化為常態。需求大于供給,物價就會上升,長時間的物價上升就會出現經濟過熱現象,就會出現通貨膨脹。而30年間經歷的4次通脹,每次都不一樣。
1984年初,我加入了順德商業局新組成的商業信托貿易公司。按計劃經濟的分工,商業局為國家管理城市與城鎮商業流通的政府職能部門。隨著當時改革的深入,國家逐步加大計劃部門的市場化,就出現“商業信托貿易”這產物。到1985年,當時容奇河北岸的南沖倉庫,放滿了進口的全新三菱面包車。這是第一次通脹于我眼中情景。當時經濟出現了全面過熱的“雙膨脹”現象(即投資、消費雙膨脹,銀行信貸、通貨雙膨脹),國家實行緊縮銀根的貨幣政策,市場很快就冷下來了。那時順德商業局利用可以使用順德的水產、農作物的出口留成外匯(我印象中那時順德年創匯約1億美元),進口緊俏的汽車也銷不動了。當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由2.8:1調到3.2:1,印象中一輛三菱面包車報價是6000美元,人民幣售價就接近2萬元。
第二次通脹時間是1988年,當時叫闖物價關,國家逐步放開對物價管理。到1988下半年,先由華東地區再到全國大中城市、先由主要副食品價格上升到后來家電產品搶購風潮,當時出現有人一個家庭同時購買幾臺電冰箱的事情,并出現擠提銀行儲蓄存款的情況。國家即實行對三年以上儲蓄存款保值的措施,逐步化解通脹的壓力。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推動經濟建設新的高潮,當時土地價格、房地產價格都有一個大飛躍。我記得,當時于順德大良環市北路購土地并在興建的興業大廈,工程所用的鋼材、水泥等物資是一天一個新價格,使我的預算成本大幅增加。此前的兩次通脹,我還是一名剛到社會工作的新兵且服務于國家單位,所以感受不太深。而這第三次的通脹,對已是從事自己生意的我來講,是第一次從通脹中交了巨額的學費。到1993年中,中央銀行于5月及7月連續兩次上調了銀行存貸款利率來對抗通脹。經過上次搶購及銀行擠提事件,社會流行一說法,認為居民的銀行存款是只籠中“老虎”,怕它出來“傷”人。若居民把大筆的存款用來購買東西,社會的商品就供應不夠。而當時國內還沒形成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不能大量地回收人們儲蓄的資金。
從2007年開始第四次通脹,先是工業原料與人工上升,到食品上升,再次推動原料與人工的上升,商品價全球齊升,2008年4月達到最高點,使大家認識一個新詞叫“CPI”。今天大家面對全球一體化下的通脹環境,也面對經濟緊縮的結果。經濟學的知識告訴我們,市場上貨幣流通過大,商品供給體現不足,價格就上升,持續下去就出現通貨膨脹。解決的一個重要方法是減少市場流通貨幣。應對本次通脹,中央政府是抽緊資金,包括上半年加快人民幣升值、減少出口退稅來減低外貿順差,以及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等。由于一系列措施,加上美國次貸風暴擴散使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快速回落,這幾個月CPI大幅下降了。中央應對上次通脹的加息和儲蓄存款保值的手段,在今次應對通脹中暫時不需使用。
30年開放改革,是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4次通脹的特點都不同,作為市民從經濟的冷熱中,也在領會市場經濟的魔力,國際化的今天也領教了教科書講資本主義的經濟周期之變化。我們是在游泳中學會游泳的,需要不斷地學習與適應來成長。如這次美國的金融海嘯,我們就可學到很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