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倫敦與芝加哥與企業人有何關系?
日期:2009-05-27 作者:管理員
葉中平 2009年5月25日
本文后來刊登于2009年6月2日《珠江商報》
這兩天香港的媒體都在討論兩個問題,一是香港將會成為中國的“芝加哥”還是“倫敦”;二是20年內港幣會消失嗎?起因是上周六于香港島香格里拉酒店舉行的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EMBA十周年——香港站論壇暨香港校友會成立兩周年的活動中,張維迎院長的“金融海嘯下中港企業的危與機”專題演講所闡述的二個觀點引起的。
作為北大光華EMBA的學生和香港校友會的成員,我也參與了這次活動,在現場聆聽了這觀點的論述及各人的對話。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陳家強先生認為香港將是中國的“倫敦”,作為上海人的瑞士銀行亞洲區主席蔡洪平先生就認為香港的軟件,并非上海很快可以學到的。
另一爭論的論題,港幣會于20年內會消失嗎?陳局長這位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以及前香港科大商學院院長的回應是基本法保障港幣的存在。我想這是陳局長作為香港政府官員角色的適合的回復。港幣到那時是否存在,我想應與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以及國際認受性有關。若按張院長的分析,屆時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且人民幣已完成國際化,那作為與大陸密切關系的香港,是否保留港幣,就是香港人的選擇了。若那時港人已大量使用人民幣的話,港幣的存在價值就值得商榷了。
而香港是中國的“芝加哥”還是“倫敦”,這是企業人特別是珠三角的企業家更加關心的話題。我多次, 且于金融風暴這一年多, 也到過三次的芝加哥, 是我相當熟悉的城市,它是美國制造業及期貨商品交易中心,那里不僅周邊的工業很發達,也是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貨交易所。若香港成為中國的“芝加哥”,這是否體現珠三角的制造業于20年內將繼續領先于全國呢?若這成為現實的話,則珠三角的企業家對自己的企業在未來20年內的定位就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作參考了。若香港成為中國的“倫敦”,我想這應是大多數香港人的愿望,即香港繼續維持其今天的亞太金融中心的地位,并繼續以此來服務中國經濟。支持這個觀點的一個論據是認為香港的體制的價值最大,其社會的法律、信用等的軟件非國內的GDP提升可換取的。這與要三代才能培養一個貴族的觀點有些相近吧。
香港以前是中國對外的主要窗口,也是西方的商品、技術、文化進入大陸的窗口。今天更是金融、貿易、企業集資的窗口,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窗口。不論這二十年香港的地位是倫敦還是芝加哥,企業人都是要充分利用好這個服務于大陸改革開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