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己成企業“雞肋”?(摘自珠江商報)
日期:2005-08-22 作者:管理員
展會己成企業“雞肋”?
業內人士認為,企業參展應有目標和準備
商報記者吳日輝報道
順德某高新技術企業每年參加七八個展會,該公司市場部負責人告訴記者,展會就像“雞肋”一樣,跟幾年前相比,企業參展的效果大不如前,而不參加又不行。他認為,這是因為目前展會泛濫導致的結果。而業內人士認為,展會為企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企業、產品形象推廣平臺,是否有效果取決于企業參展閃是否有目標,是否做好了參展前的準備工作等。
展會泛濫影響企業參展效果
“每年我們都參加廣交會,但近期我們發現效果己經不如從前了。”該公司市場部經理告訴記者,“原因是現在展會越來越多,企業通過展會想要達到的效果很難實現。”據悉,目前佛山許多企業一年參加的展會在5~10個,有國際的、國家的、某個區域的、某個行業的等等。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個展會,企業幾乎每天都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會展通知或邀請函。
“國際的、國家級的與我們產品有關的展會我們一定要參加,我們即將要開拓的市場展會也要參加,還有一些與我們有關的配件展,加起來一年近10年。”順德一家電企業負責參展事宜的副總抱怨道,“參展費、形象推廣制作費、餐旅費等費用,如果平均一個展算10萬元的話,企業一年要為此付出100萬元。
“而如果不參加又不行,這些展會畢竟為企業提供了一個最好的市場推廣的平臺,可以吸引新客戶;如果去年參加了,今年不參加,別人就會以為我們企業不行了,老客戶可能會失去。企業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副總認為,如果參展能夠達到效果,多出錢也無所謂,可現在展會泛濫,展會就成了企業的“雞肋”。
企業參展準備工作不可缺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展會的現狀企業無法控制,但企業可以通過制定目標、有選擇地、有準備地參展來提升企業參展的效果。
有18年外貿經歷的廣東寶麗雅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葉中平認為,企業參展不能達到效果,固然有其產品、市場、包裝、價格、廣告、銷售網絡等方面的問題,但最主要的是處于展覽本身的組織實施問題。他為企業支招;參展前應多了解展會的資料,比如展覽主題、展出者的構成、與會者和參觀者的構成等等。他認為,企業參展不是對大眾進行宣傳,而是進行實實在在的交易,因此企業選擇展會至關重要。
選好展會后,企業應該要有具體的可測量和計算的目標;仔細選擇和研究銷售市場;確定參展商品;充分做好展會前的準備工作,包括展臺設計。展臺設計的表面任務是要好看,根本任務則是要幫助展出者達到展覽目的;選擇熟悉情況的可以做主的人參會等。寶麗雅公司最初是通過迪拜展會進入國際市場,現在每年要參加香港、德國、意大利、美國、越南等國展覽,通過這些展會,寶麗雅在企業參展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摘 自《珠江商報》商務周刊2005年8月22日